胡同 2002中德学生摄影交流作品展选登

从结果到过程
——记2002中德学生摄影交流作品展
[王华]

  阳春三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摄影系的联合教学学生摄影作品展“胡同——the different idea's for HuTong”在学院走廊展出,百余幅充满写实韵味的图像和色彩绚丽的光影吸引了众多校外业界人士,而更让大家感兴趣的是影展背后所呈现出的东西。
  多特蒙德大学是德国著名的摄影专业院校,六年前,广告和平面设计系的史密斯(schmitz)教授应中国摄影家协会之邀来中国讲课,通过交流与同为艺术殿堂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年,schmitz教授将自己的学生带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两校联合教学,主题为“红色”。通过教学活动,双方发现: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能够在基础阶段进行如此面对面的学习、沟通与合作,对于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实际的导向意义,也为2002年中德两校的二度联合教学埋下了萌芽的种子。
  这次名为“胡同”的联合教学活动,为期三周半,由双方老师带领着16名中国学生和8名德国学生,组成2中1德式的若干小组,围绕主题进行拍摄。可能受“红色”的影响,一开始,schmitz教授就强调学生们少用纪实的方式去表现主题,但通过作品展,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摄影作品更习惯于纪实地表现主题思想,而德国学生喜欢用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去注释他们眼中的胡同。
  对于这个问题,schmitz教授认为,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在德国,摄影专业是一门非常昂贵的艺术学科,真正喜欢摄影的人在非常优越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与深造。在WTO进入中国的今天,宽带媒体时代接班人的摇篮还处在象牙塔的最底层,这势必会阻碍学生的良性发展。
  具体到每个学生,schmitz教授更加感受到,这种文化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独立性很强。因为联合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让两国学生能够跨越语言、地域的障碍进行零距离的学习交流。在2中1德式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德国学生固有的小组协作方式与中国学生独立的创作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国学生在小组其他成员的不断纠正和补充下,完成的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却又十分完整的内容;中国学生除了给德国学生必要的帮助外,大多数是不愿意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拍摄构思,完成的作业就难以突破自我。
  本次展览结束后,还会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展出,经过双方学校的努力,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两国学生能共同完成一项展览,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schmitz教授说得好:不管是“红色”还是“胡同”,我们的联合教学注重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来源:人民摄影报
 

 

韩军伟 摄 关国红 摄 劳晓莹 摄
孙玉洁 摄 多敏妮科(Dominique) 摄 杨婷婷 摄
方茜 摄 培塔(Petra) 摄 李宇 摄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成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浏览。

《摄影比赛在中国》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摄影比赛在中国》 2000-2001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