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影视杯”入选作品

 

《古寺幽幽》
图/文:胡锦朝(广西)


  神奇灵秀的山水与博大精深的佛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九华山成为“人佛共存”的心灵净土,也是摄影人的天堂乐土。在百岁宫傍的一座小寺庙,当时,川流不息的游客已经下山,暮色中的佛教名山寂静万分。忙了一天的僧人终得休憩片刻,拿出一张报纸认真地看起来。好一幅和谐的世外桃园图!

《背上的希望》
图/文:吴小平(浙江)

  老人嘴里刁着个大烟斗,脸上始终是一种机械的表情,有些无奈,又有些茫然;背上用布带背着个瘦小的孩子,熟睡的小孩,小脑袋无力地往后垂着;老人身旁还站着个小孙女,粉衣红裤,全没有江南小姑娘的活泼灵动,那双清澈的眼睛始终是空洞茫然,这眼神深深刺痛了我。她如花的年龄,本应该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启迪智慧。我蹲在地上拍下了这一场景。

青春动舞
图/文:于 涵(辽宁)

  黑与白的结合是永恒不变的时尚,人物在黑与白的衬托下充满了神秘感。黑色纱摆舞动的感觉让人物从黑白的静谧中脱颖而出,模特挺胸、仰头刻画出女人妖娆的曲线与自信。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使用了一台鼓风机,2只金贝400灯;主光加低位补光, 侧光形成立体光影。

《母亲》
图/文:廖相泰(四川)

  当我徘徊在川西古镇的时候,许多慈祥老人的面孔便会映入眼帘,他们世代相传地居住在这破旧的古民居里,脸上流露出满足与喜悦,延续着这平静的日子。“为何不进城与儿孙一起住呢?”回答是:“家乡很好,我们的祖宗就一直住在这里。”真是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当我依依不舍离开老人的时候,我心中那母亲的形象便油然而升。

《山里的孩子》
图/文:代宝林(四川)


  今年“五·一”,我来到美姑创作,在一个彝家小院,见到了一个几岁的小女孩,背着柴草过来,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我的小孩比她大得多,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的年纪生活的担子就压在了她的肩上。我用相机捕捉到她回头的瞬间。小’/你回眸的眼神想要说什么?愿天下的儿童都快乐。

《梦里家园》
图/文:云慧卿,(河北)


  半夜,当看到室友酣睡的神态不禁为之大惊。这种潜意识的形态与白日里的他真是判若两人。人在熟睡后的神态叠加上笼罩的夜色,应该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安祥、脆弱且有一种朦胧美。困倦中我联想到了人出生前在母体中的状态:依偎着、熟睡着毫无戒备心理。当时为了记录下这一幕,我抛开睡意,找出相机。采用了F71 7特有的微光人像模式,配合光圈优先,运用不同的光圈拍摄了几张,在筛选中发现这张最满意,曝光和景深控制得恰到好处。

《琴思》
图/文:林其勉(浙江)

  “琴”思之优雅于光影与少女美妙的曲线,通过黑色背景,反衬“思”蕴的厚重,让人融于黑色神秘的遐想之中,背景光束淡淡的显露透视空间的层次,使画面有气可喘。侧逆光和背景光清晰地勾勒少女的形体,从而散发出少女青春的气息。少,女神情似思,抚琴而立,神形脱秀。“琴思”中琴与思并肩论重,大提琴仅以几条外轮廓表现,简洁交代主体传达的含义,与少女的形体对比,意趣浑然一体。

《朝圣者》
图/文:栗运成(河北)


  本片拍于甘南,这里的朝圣人年复年日复日地来朝圣,但愿佛祖保佑,一生平安,年年五谷丰登。
 

《越飞越高》
图/文:方士武(北京)

  天安门广场是拍人像的好地方,那里的旅游爱好者来自全国各地,从他们的衣着打扮也能体现出我国各地的生活质量。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位精神矍铄老人闯入了我的视线,“小脚、年代久远的帽子、身穿中式对襟衣服……摄影的敏感告诉我必须跟上去。经过简单攀谈,得知原来老人从河南随女儿女婿来的北京,老人已经86岁高龄,女婿还为老人做了简易“小推车”休息时让老人坐在上面,走累了就推着老人。到北京一直是她的一个心愿,故宫、北海、景山都留下了老人的足迹。老人说北京人非常热情,坐公共汽车有好多人为她让座,扶她上下车。在广场上老人放起了风筝,她的表情非常自然放松,仿佛她的·心愿也随着风筝一起飞向遥远的天空。

《摆灯山》
图/文:栾武生(陕西)

  为了突出夜景,关闭闪光灯,以暖色调来表达神秘的气氛。利用慢速快门让画面中的人物有动有静。构图时突出灯山,而把摆灯的人放在视觉中心,人的面部利用灯光照亮。主体和背景有很大的反差,这样摆灯山这种流传很远的民俗就一目了然。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成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浏览。

《摄影比赛在中国》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摄影比赛在中国》 2000-2001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