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北京文化历史建筑摄影获奖作品
如果说建筑是人类站立在地球上的最恢弘的风姿,那么文化历史建筑则可称为站立着的人类历史。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为让国民从更专业的视角欣赏历史文化,近距离接触历史建筑,切身感受历史氛围,进一步增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了迎接2008年的盛会,宣传人文奥运,加深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由本刊和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传承文化,聚焦历史
”尼康.北京文化历史建筑摄影大展图片征集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了,征稿主题围绕着北京文化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周围的生态与生活环境展开。
来稿踊跃 评选顺利
随着征稿的开始,稿件源源不断地寄到了本刊编辑部,更有不少作者亲自登门将稿件送到编辑部工作人员手里,他们的作品和拍摄情节无不体现着对古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挚爱,活动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征稿,至2008年1月31日截止,经过4个多月共收到以北京地区的摄影爱好者为主的参赛者提交的有关作品8606幅(组)。评选于2008年3月13日下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此次大展的评委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中国摄影》杂志社社长王郑生、《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闻丹青、著名摄影家李少白、杨大洲五人组成。
评选分四轮进行,第一轮中评委们首先通过各自的电脑直接对数字作品进行筛选,每位评委限选60幅,而后又从事先摆放在桌面上的照片中挑选可以进级的作品,每位评委限选50幅,组照按单幅计算,于是产生了此轮入选的作品500余幅;接着进行的第二轮评选是对第一轮入选的作品进行复评,数字作品用投影仪投放并请评委举手投票,每幅作品按总票数量作为进级的标准,照片则通过传统的投子的方式进行评选,500余幅作品按得分高低排列产生了前80名;第三轮则仍以同样方式从80幅作品中选出10幅获奖作品,其余70幅则为优秀奖作品;最后的一轮评选中,评委们则以无记名投票和评议结合的方式对10幅得分最高的作品进行了评定,最终产生了本次大展的2幅大奖、3幅二等奖与5幅三等奖作品。
拍出文化味道、拍出历史深度
评选结束后,评委们普遍认为此次大展题材广泛,同时又都围绕着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态变迁这两个大主题,基本体现了大展举办的初衷。不足之处主要是拍摄套路还比较单一,作品多停留在画面形式感的表现,而对北京文化历史建筑的内涵发掘还不够,这都有待广大影友在今后的创作中去进一步努力推陈出新。
这也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于2007年11月13日在故宫太庙内还举行了“传承文化,聚焦历史
”尼康.北京文化历史建筑摄影大展发布会及说明会上,与会的几位多年进行历史文化遗产等专题拍摄的摄影家曾谈到,此次大展活动在作品征集上应兼顾建筑的历史性、文化性与作品的艺术性。他们普遍认为,从目前国内建筑摄影的状况来看,能够达到专业要求的并不是很多,国外有些摄影家主要就是拍某一类建筑,比如现代建筑,他们的作品除了达到了“横平竖直”等的技术素质要求外,同时还拍得很美,而我们正需要通过大展引导广大摄影者向拍摄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建筑摄影迈进。与会的首都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主任、文物摄影家祁庆国还谈到,北京的历史建筑中元代的建筑可能还遗有一些不够完整的建筑局部,明代建筑还有一些,而大部分是清代的,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西洋建筑,但其中也融合了许多中国建筑风格的元素,乃至建国以来北京的“十大建筑”、改革开放后的许多探索性建筑、甚至包括“简易楼”等都体现着一种历史的沧桑与沿革,而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最大特点就是我们的文明是不曾中断过并且长期延续下来的,体现在北京的历史建筑也是这样,这种顽强不息的文明延续精神应该在我们的摄影作品中有所体现。
从此次大展的情况看,目前不少摄影人拥有了中大片幅相机,硬件上已经基本满足,对历史文化建筑的拍摄,今后摆在大家面前的主要是如何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摄影表现能力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