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浊流-瞬间
摄影/迈克·戈德沃特 编译/戴海森

    以水为主题的摄影的确很诱人。水在摄影画面中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它既能给照片带来灵动的效果,也能使照片具有特殊的层次感。若加上人文的因素,以水为题的照片将更具欣赏价值。
    水是什么?无非是一种透明、无色.无味的液体。虽然碧水浊流同是水,但却是不同的概念:前者会给你带来绿色,培育生命;后者将给你带来灾难,:中垮人类的文明,毁灭生灵。更坏的情况是根本没水,只有千涸的土地。目前,水的问题日益严重,关系我们的生存质量,乃至生命的延续。英国新闻摄影记者迈克·戈德沃特意识到这一主题的重要性,毅然拿起相机,云游四方,面对形形色色的碧水浊流,频频按下快门。
    显然,迈克·戈德沃特是对水忧患意识很强的人,抑或说是对水有感情的人。近几年,他一直拍摄以水为主题的照片,且不乏杰作。说来凑巧,戈德沃特的英文拼法就是“GOLDWATER”,直译中文即”金水”的意思。不知是否因为名字.他才选择水专题,反正他的照片把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泣如诉。
    戈德沃特1951年出生于伦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先后在英国《独立报》、《观察家报》、<电讯报》、《泰晤士报》、《先驱报》任摄影记者兼图片编辑,其间还在德国的《明镜周刊》、美国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任过专职摄影记者。90年代初,他供职于一家西班牙杂志。如此丰富的跳槽经历,每每都为戈德沃特的职业生涯中添加重彩。1994年,他的摄影报道因出色反映了”布隆迪的惨剧”而入选”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1998年,他的一组反映孟加拉国水灾的新闻照片,再次入选”荷赛”。
尽管常有令人一振的大作频频面世,但戈德沃特并不满足,他开始把目光转向被人遗忘的角落。那些反映民族冲突和社会动荡的题材,现在拍的人太多了.显然
    科威特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国家.即使采取海水淡化的手段,每天人均可支配量仅27升。格陵兰岛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地方,每天人均可支配量为2900万升。印度和孟加拉国是两个世界上水灾频发的国家.不缺淡水,但大多数人却无法获取洁净的用水。亚马逊河流域每一秒钟流入大海的淡水为12万立方米,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4608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流向大海。在塞拉利昂:一个小孩正用罐头盒里的水给自己洗脸。马里:人们正在从水位越来越低的深井里打水;埃塞俄比亚:一个母亲把仅有的一点水留给了孩子;莫桑比克:上帝保佑当地的河里还能捞到几条幸存的小鱼;苏丹:人们在河边排队等着洗衣服.这是一条濒临干涸的河流;格鲁吉亚:一个当地人在遭遇火灾的时,才尝到“杯水车薪”的滋味;欧洲的“富水”国家:一个母亲带着小孩在水中享受嬉水的乐趣。
    新闻照片的力量在于感染力,感染力则来自于摄影记者的艺术理解和现场把握,在不离题的情况下尽情发挥。要善用特有的景致与瞬息万变的人物表情,将这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对技术纯熟的摄影记者而言,拍好照片的机会多多,甚至随处可见。但对于新手来讲,却往往环顾四周看不出什么东西值得一拍。在常人眼中,水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它涵盖的范围实在太大了。以水为主题的摄影创作,简直是靠个人之力难以完成的大型”系统工程”。即便像戈德沃特这样的老手,有时也难免力不从心。但他运用积累的摄影经验,足够的智慧,在动感。特写、纪实、趣味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终于达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从作品中可看出,他不仅拍出了水的气势,更拍出了水的忧患和灵动。
    水——或许是最令人类感到为难的一种物质,能给人带来欢悦,也足以置人于死地;多了不成,少了不成,既要不多不少,还要没被污染;可现实却与理想背道而驰。戈德沃特画面中的”水”,为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他用手中的相机.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水的世界.引入了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话题。在骄阳似火的夏天.人们对水的关注将随气温而升高,此时.你是否对这些水的照片发出由衷的感慨呢?

 

1999年摄于印度孟买。
 

1984年摄于埃塞俄比亚。
 

1995年摄于马里。
 

1999年摄于莫比桑克

 

1999年摄于印度

 

1999年摄于印度。

 

1993年摄于格鲁吉亚。

 

2002年摄于英国伦敦。

 

2002年摄于法国巴黎。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成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浏览。

《摄影比赛在中国》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摄影比赛在中国》 2000-2001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