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郎

    凯·郎 1976年获加州州立大学文学士。 1979年获旧金山艺术学院美术硕士。曾获多项奖助, 包括宝丽莱公司(1987)和全美大学女生协会专题补助金(1 988年)、全美女性笔会视觉艺术奖学金(1988年一1989年)、弗雷斯诺艺术馆驻馆艺术家……奖(1991年4月)。作品见藏于日本大阪现代艺术馆、洛杉矶艺术馆、 弗雷斯诺艺术馆、 巴黎国家图书馆、休士顿美术馆等。

 


美国人体系列

    “美国人体系列”所呈现的人体,都是隔着树脂玻璃,在玻璃下面、镜头朝上拍摄而成。这项于摄影棚进行的工程改变了拍摄对象的重力作用,使肉体的内部活动变得一清二楚。凡是皮肤与玻璃接触之处,柔软部位会被压平而露出肋骨及血管脉络;肌肉、脂肪、血液和皮肤都给挤压成不可能之形状。那些我无以名之的身体部位,在身体会适应有顽强特性之树脂玻璃的情况下,一一显现。起先这种景象颇令我不安,因为模特儿似乎显得太赤裸裸、太容易受伤。不过当我认清楚,它不过显示了我们人类的活动情形时,反而想做进一步的了解。
    不论在物质面或者隐喻面,树脂玻璃都扮演着障碍物的角色。它精确地展现了躯体的极限,突显出肉体所受到的限制,令人注意到人体的机械特性,甚或时钟的滴答声。不过它也指出了未曾言及的可能性。我发现只要我的观点改变了,模特儿立刻变成好像要飞的样子。随便添上一个小道具——香蕉也好、电话也好,它都会变成一个隐喻。肉体脱离了世俗含意而被置于结构的领域,似乎适用于新的物体法则。岩石变得没有重量,水也可以往高处流。这种现象给了身为摄影者的我一个非常难得的经验,就是以一种添加而非减少的方式来工作。通常只有在绘画的领域,才能享有在白纸上创造形象的特权。
    艺术上的裸体概念始于公元前5世纪。对早期的希腊人而言,裸体并非单纯的裸露而已,而是理想化的人形。人类所有的优点与真相——力量、健康、美丽、智慧、完整性,甚至他的灵魂价值——都展现在此一完美的体魄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看法逐渐被狭义的定位成一种性的暗示。而时至20世纪末的今天,只要有人提到一幅裸照,多数人的脑子里自然而然地会浮现一具可供做爱的年轻女体,通常是横躺着的。
    担任我模特儿的那些人也是以这种态度与他人交往。大人们都会立刻摆出那些传统的姿势:缩腹、弯腰、挺胸;小孩则经常不自觉地模仿大人的姿势。婴孩所关心的又不一样了;他们只在意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从不担心外表。然而,等他们长大了,一样会开始压抑对自己身体的期望。我一直不断地在作品里探讨这些课题。
    整个拍摄计划的焦点经过奸几次的改变。1987年我刚开始这项工作时,完全因树脂玻璃之独特性质和所采用题材的刻板论点。当时所拍的那些影像看起来更像传统的裸体,跟我后来拍的那些照片完全不一样。
    随着工作的进行,我对人类如何透过姿势来沟通这一点,产生了兴趣。我希望在人类的互动行为里看见真实性。我在照片里寻找我所认为的真实时刻——在从一个姿势换到下一个姿势的空档里,我们忘了个人的身份、容貌,而完全专注于一起商议我们生命的细节。我观察我的拍照对象在什么情况下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感到泰然,他们如何去彼此接触,又是如何去表明他们的情绪和个人的历史。这些情绪上的赤裸时刻和摄影技巧上的把戏及玻璃的硬度刚好成一对比。由于我的对象都是躺着的——我们只有跟自己信任和喜爱的人在一起时才会有这种姿势——他们似乎颇能放松,也相处得更自然。其他情况就不那么容易了。我越是不那么执著于拍出完美的裸体,所得到的影像反而更令人惊喜,也更令人不安。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迈入一个新阶段。在我最新创作的影像中,例如“美国人体”37号作品,我开始以玻璃为活动场所,来研究人类对成长的追寻。目前我全神贯注的问题是,我们人类如何去面对能力极限与欲望两者间的冲突?在时间框框下的生存会牵涉到哪些复杂事物?我在影像里加入时间因素,运用多重曝光和遮光技巧,以探索人类存在的活力特质。通常我会先构思影像的轮廓,再把完成这幅影像所需的每个步骤设计好,然后拍下第一张照片。在拍第二张照片之前,我一定得用一块黑色遮光板来消除第一张影像的视觉印象;也就是说,我所依赖的不是眼前的景象,而是自己的记忆。因此,虽然每一件作品都经过
仔细设计,但是实际的拍摄过程却充满意外,跟原先所预期的完全不同。整个过程使我得以一探时间的观念和做连续决定的概念,也让我不得不放弃去掌控一切的念头。
    拍了那么多的人体之后,我发现自己沉醉于身体的多种语言和它丰富的表情及含意。一个人在活动的时候,会产生数千种状况,其中包含了那么多的复杂故事、信仰和态度。每一个身体都不相同,每一个身体都显示出运转中之生命力的复杂性。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成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浏览。

《摄影比赛在中国》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摄影比赛在中国》 2000-2001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