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夫·海因
奥拉夫·海因(Olaf Heine,1969—
)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是当今最为成功的肖像摄影家之一。被摄者包括音乐家、演员、运动员以及作家等等。除了这些被摄者的名望之外,照片更重要地展现了他们的人性、敏感之处和易伤害性,当然还有平易可亲的特征。他说:“我只是搭建了一个舞台,让艺术家进入不同的角色。”这些照片讲述的是当代城市居住者的故事,当然也包括一些静物、风景以及建筑画面。
海因的工作就是希望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种完美的惊喜。海因近距离面对这些艺术家,研究他们的作品,阅读大量的文本,观看他们的电影,倾听他们的音乐,然后等待灵感降临。他构思如同编写电影剧本,运用道具和灯光,然后就像导演一样开始工作。整个拍摄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当然也源于摄影家自身的幽默。一切准备工作井井有条,整个拍摄也就水到渠成。被摄者在照相机前明显地感到舒适,但是摄影家对助手的要求异常严厉。
海因的影像具有广阔的环境,从而在都市的空间里拓展更多的氛围。它的剧情中布满了建筑、线条以及各种结构,构成了严谨却清晰的审美元素。海因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舞台,通过照片展现更为强有力的个性特征。此外,因为被拍摄的人物实在太有名了,很容易被贴上标签,成为全球化的公众人物——他们已经习惯了扮演一个人工化的角色。因此海因需要说服这些名人,沿着他的方向前行。海因喜欢在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摩擦力,但是他也欣赏被摄对象的迷人魅力。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他所需要的是让他们进入日常生活的轨迹。
因此不管在剧情背后具有多少戏剧化的魔力,所抓拍的那一瞬间都是令人感动的、经典的、美丽的。所有的偶像都以独特的方式浮出水面,当然都是摄影家和艺术家通力合作的结果。
有人说,“间接的生活”是生活在其他人的生活空间。因此往往拍摄过程,就是生活不断的延伸过程,是通过对其他人的角色体验,拓展自己的生存可能。海因最为个人化的主题,就是和痛苦以及死亡相关。影像往往也超越了演员尤其是流行明星的生存空间,需要更为深入的挖掘。对于海因来说,死亡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频繁地进入医学历史的空间,并且将其带入自己的展览。他还会在墓地寻找生活的镜像,他甚至声称公墓就是一个天堂的花园。比如好莱坞的坟墓,就是一个缩微的名人圣地,从死亡可以折射出生存的力量。因为生和死是一个循环,起点和终点都是温暖舒适的空间。
他自己说:“在这些最佳的瞬间中,是对一种古老感受的挑战,和幸福、无助当然也包括死亡相关。”因此他常常寻找机会,和被摄者一起寻找共同拥抱自身和他人生活的方式。
他的拍摄经常是在旅行中,因此每一张照片都是与人和一座城市的遭遇。一些是第一次见面的,一些是重复的约会。他凭借自己的天才和直觉,把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他的拍摄摇摆于指派任务和自己主题的拍摄之间——真正优秀的摄影家懂得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并且不放弃自己的独特风格。海因毫无疑问有其独特的肖像风格:明晰而富有洞察力,具有讽刺的力量,又有神秘的瞬间。有时候我们会在平面的空间听到音乐,有时候又会是看一场动感的电影。海因生活在洛杉矶,那里是娱乐业最发达的地方,也是无数名人工作和生活之处,是向欧洲开放的美国世界。这一产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也是一个影像空间不断疯狂拓展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些影像更多地出现在互联网上,而非印刷在杂志上。
那么,在这样一个影像世界“通货膨胀”的时代,创意的可能究竟在哪里?对于大多数摄影家来说,不管是自由职业摄影师还是雇佣的摄影师,目标不是拍摄一幅完美的影像,而是去创造偶像。这对于海因来说也是同样的:他的目标就是去创造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影像。基础是传统的,创意是永恒的。于是在媒介的背后,真实性将会是一种具有弹性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