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芙琳·霍法摄影作品


     德国女摄影家艾芙琳·霍法(Evelyn Hofer,1922— )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她的摄影生涯的。她的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影响遍及都柏林、伦敦和纽约。她的照片同时也出现在诸如美国《生活》、英国《泰晤士报》、以及纽约《时代》等著名报刊杂志上。有趣的是,她被评论认为是“美国最著名的‘无人知晓’的摄影家”。
   霍法的摄影作品不仅包括宽泛的主题,也有不同的风格样式。她最著名的影像涉及建筑、内景、风光,同时在静物和肖像方面也颇有建树。她坚信必须尊重客观对象,挖掘出她的主题中与生俱来的魅力。她似乎具有敏感的天赋,善于发现每一个对象的精神内核,或者找到被摄者的内心世界。然而在按动快门之前,她会花上大量的时间感受被摄对象。她需要进入现场,或者说尽可能离拍摄对象更近一点。在发现这一切之前,她是不会按下快门的。
    她的作品并非是阐释或纪实文本的摄影。她也并不需要让观众感到震惊。她对细节的发现有着天生的敏感。但是就其肖像作品而言,她不会让被摄者过于赤裸裸地暴露在镜头前。就在人物凝视镜头的那一瞬间,你可以在最终的照片中看到一种人情的关怀色彩。她在拍摄人像时有一个独特的方式,就是经常通过长时间的曝光完成肖像画面,因为她以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霍法在她的自述中这样说道:
  “我的摄影生涯始于瑞士苏黎世的学徒。那时候作为学徒必须给摄影家以报酬才能在摄影室里学习和工作。由于我的双亲准备移居墨西哥,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汉斯·芬斯勒教授执教的摄影学校——至少要有四年的时间。这样只能工作于两家不同摄影室:一家是使用徕卡拍摄肖像的女摄影家,就技术而言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另外一家的摄影家使用8×10相机和页片。他仅仅使用5×7照相机和玻璃底版拍摄儿童肖像。
  “我在每一个工作室里呆上三个月。然后我问汉斯·芬斯勒是否可以给我单独上课,因为实在没有时间进入他的班级。他同意了。这是一个非常和善和有耐心的人,让我学到了很多。
“画家是幸运的。他们可以虚拟现实。我们摄影家必须面对眼前的一切。我喜欢绘画,因此深受其影响。比如伦勃朗,因为他所描绘的是人物的灵魂。我对另外一位画家也很入迷,我以为他真的就是一个摄影家,这就是安格尔。我知道许多摄影家都受到他的肖像画影响,尤其是光线。
“我希望我的肖像看上去都不是摆布的。肖像的困难就在于让他们看上去不像摆布。我以为在开始拍摄之前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然后引导他们回到你所希望的样子。
  “我喜欢使用大画幅相机的理由之一,就是我不喜欢窥探人物。我希望他们知道我在拍摄他们的画面,希望他们和我合作。如果他们感到我试图让他们表现出某种不愿意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尊重他们,我希望尊重我们的合作。
“对于肖像来说,我宁可选择黑白。但是当我作为助手时,那时候大多数杂志需要彩色。我喜欢黑白是因为皮肤的影调。有时候在彩色画面中,皮肤会呈现令人不舒服的红色。
“我在肖像摄影中最大的优势,我并不喜欢那些过于逼近的凝视的照片。我并不喜欢靠得太近,因为有一种不舒服的变形,尤其是鼻子会显得很大。于是我试图保持其柔性。胶片的选择和冲洗方式我也希望达到我喜欢的感受。4×5画幅和35mm画幅最大的不同,就是整个过程,正如我所说的,后者的胶卷中有 35个偶然性——接下来还需要通过接触印相来编辑。使用4×5相机,整个感觉完全不同。从一开始就排除了偶然性。

 

摄影作品 1

摄影作品 2

摄影作品 3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成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浏览。

《摄影比赛在中国》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摄影比赛在中国》 2000-2001 制作